足迹

( )

他们离开了青海湖,沿着青海境内的各个地方边走边游玩。

“老公,听说七年上挺美的!不如我们到祁连山去吧!”薛冰道。

“好啊,祁连山有岁寒三友,一定要看看才行!走喽!目标祁连山!”他们租了一辆越野车,刚刚好够坐的,沿着青海大草原向祁连山进发。

当她们走到大草原的中心腹地时,实在太累了!于是便停了下来,正好有个帐篷旅馆在前面不远处,于是便赶了过去!

“先生!你们是远方来的客人吧!”正在洗车的一个中年人道。

“对呀老板!我们是从东北过来的!您这里没有什么大一点的宾馆吗?”

“哈哈哈!一看就是外地人!年轻人,你们不了解我们这里的情况!我们这里人烟稀少,居民们都分散着居住,很远才有另外一户人家的!只有到了县一级的政府单位才有宾馆的!你们害的走上一百多里地吧,才能够见到宾馆!不过天要黑了,你们赶紧走吧!”

“老公啊!累死了,不走行不行啊!这里也挺好的,风景好,对了老板,能不能吃上牛羊肉啊!”

“哈哈!别的咱不敢说!这牛羊肉啊,管够!如果住在我这儿,晚上我给你们做篝火烤全羊牛腿!老好吃了!还有我们的草原马王酒!那叫一个劲道!烈酒牛羊肉,咋吃也不够啊!”

“哈哈哈!老板真逗!行了!那我们就住这儿了!”

“欧!有牛羊肉吃喽!”老婆们都很高兴,聂欢哭笑不得,这帮嘴馋的老婆!

到了晚上,架起了篝火,老板一家和另外的客人们都出来了,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喝边跳舞唱歌,这帮老爷们老羡慕聂欢了:“看看人家,一个人娶了十个老婆!嗨!同人不同命欧!”

老板笑道:“扎伊尔,你别老羡慕这个羡慕那个的,要是给你十个老婆,你敢要吗?不把你吃干拿净才怪!没几年就得去见马克司!”

“哈哈哈哈!。。。。。。”大家一听都笑了!

“哇塞!这酒真够味!好酒,来来来,既然有缘千里来相会!那就一起快乐一下,我们可以拼酒了!”

“来!我来捧场!老婆没有人家多,着喝酒还能比不上人家嘛?干了!”

一直喝到夜半三更时分,这帮人终于又困又累,各自回帐篷里睡觉去了!

清代,青海各族人民不断开展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雍正时,清廷规定青海蒙、藏牧地以黄河为界,禁止相互逾越。因河南草原狭窄,不敷放牧,河南藏族怀念蒙古人居以前原河北牧地,故多次北渡黄河,与守卡、巡防清军发生武装冲突,部分人还抢掠蒙古部落。 清廷多次派兵镇压藏族北返活动,追杀藏族民众,迫使藏族各部返回河南。藏族侯清军撤走后,仍然大批渡河北迁,坚持不懈地开展还牧河北的斗争。直到威丰时,太平天国革命爆发,清廷只好同意刚咱 ( 察 ) 等藏族部落在环湖和黄河以北各地驻牧。 ( 见清代河南藏族北返斗争 ) 乾隆、同治、光绪年间,青海地区先后爆发了撒拉族、回族等群众反抗清朝统治的起义和斗争,虽然都遭到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但在内外造成了极大的声势,有力地震撼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清代青海经济以农业、畜牧业为主。河湟谷地农田大部分被各土司占有,牧业区草场和牲畜由寺院宗教上层和王公、千百户占有。农民除给土司缴纳地租外,还向官府缴纳田赋。牧民除向占有者缴纳实物租外,还要提供劳役和贡物。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随着时局的稳定与否而变化。清代中期,由于在东部农业区实行边角荒地开垦后永不起科的政策,农民开荒扩大耕地面积,促进了农业发展。光绪时,清廷同意西宁办事大臣庆恕重办青海垦务,在黄河沿岸扩大小块农业区,增加了粮食自给程度 ( 见庆恕重办青海垦务 ) 。手工业生产主要是从事农产品、畜产品加工,以及各工匠从事的家庭手工业。矿业开采处于起 步阶段,人工开采茶卡、柯柯盐矿,开采大通煤窑,规模较前有所发展。乾隆后,开采境内砂金,有一定规模的如札马尔图金矿 ( 见清末全矿开采 ) 。商业贸易逐步繁荣。清初沿袭前代继续实行茶马互市制度,由西宁荼马司办理。雍正十三年 (1735年), 清廷结束了延续一千余年的茶马互市制度,官方所用的马匹通过贡赋形式征集,茶马贸易转由民间经营。西宁等城镇是民族贸易的中心,乾隆时就出现有山西、陕西等地商人办的商号、会馆。雍正时,蒙藏各部与内地贸易地点由那萨拉 ( 日月山 ) 改在丹噶尔,使丹地商业发达,人口增加,嘉庆、道光时商业十分兴盛,成为农、牧区之间贸易的重要市场 ( 见丹噶尔城贸易 ) 。光绪后,青海畜产品开始落入外商之手 ,“西宁毛”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 ( 见西宁毛外销 ) 。

清代交通运输有新的发展。在东部农业区形成了以西宁府为中心的驿道网络,在西部柴达木地区有通向西藏、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的道路。青藏大道是内地联系西藏的重要桥梁,自西宁至拉萨大昭寺共67程,3670 余里,虽路途艰辛,但贡市往来、民间商队仍畅通于世界屋脊的这条道路上。运输主要靠陆路交通,用牲畜马车驮运。 ( 见清代青藏驿道 ) 循化、贵德、民和等地黄河上有渡船运输。光绪后,外国洋行利用皮筏水运青海羊毛可至兰州、包头等地,再经张家口、天津出口。光绪末,改驿归邮,成立西宁府邮政分局,并在部分县城设立代办所,办理信函、汇兑等业务 ( 见青海开办邮政业务 ) 。清代初、中期,在府城、县城办有少数儒学、社学、 书院,光绪后改设为中学堂、小学堂。中后期,西宁及部分县城曾设立回民社学、义学。宣统时在西宁设蒙古半日制学堂 ( 后改为宁海蒙番小学 ), 但学生较少。 清代编修的地方志如顺治《西宁志》,乾隆《西宁府新志》、《循化志》,光绪《西宁府续志》等,保存了地方历史和现状的史料,成为今天宝贵的文化遗产。

辛亥革命后,在青海的清朝地方官自动离职。北洋政府废青海办事大臣,改设青海办事长官。 1912 年9月,袁世凯任命原西宁府知府廉兴为青海办事长宫,任命马麒为西宁镇总兵。次年,廉、马共同主持祭海会盟,宣布清帝退位、民国成立的消息,劝蒙藏头人联名致电北洋政府,表示拥护共和。自此青海全境正式归附中华民国。

马麒到职后,积极扩军,组建宁海军。1915年,廉兴被查办,马麒任甘边宁海镇守使兼蒙番宣慰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这样,青海地区结束了前清数百年来政令不一的局面,同时为马氏家族统治青海奠定了牢固的基础。1925年,国民军入甘。次年,冯玉祥任马麒为青海护军使,马麒所部军队接受国民军改编 ( 见国民军入青 ) 。1928年10月17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将甘肃省西宁道属7县及原青海办事长官所辖蒙古29旗、玉树25族、环海8族、果洛等地划出,成立青海省,西宁为省会,任命孙连仲为首届省主席 ( 见青海建省 ) 。孙任期不到一年,此后依次由马麒、马麟、马步芳任青海省主席或代主席。

青海建省初,全省人口约有93万。民国时多次增设县、设治局等,行政区划屡有变动。至1943年已有l9县、6设治局。1947年,全省辖1市 ( 西宁市 );1地 ( 玉树行政督察区 );19县:大通、湟中、互助、乐都、 民和、循化、贵德、化隆、湟源、共和、门源、玉树、都兰、兴海、同仁、囊谦、称多、海晏、同德县;还有祁连设治局、星川设治局。已改县或裁撤的设治局有海晏、兴海、通新、香德、西乐、和顺等。马步芳控制青海军政权力后,青海表面上服从国民政府,青海军队也列入国民政府军的序列,但马氏军阀在其控制的地盘内享有相当大的自主权,青海在许多方面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可以说处于半割据状态。马步芳主政青海后,集党政军权于一身,实行封建独裁的黑暗统治,增加农牧民的赋税儒役负担,对青海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剥削和奴役。马氏军阀控制的军队,由宁海军初建时的1300余人到解放战争时增至15万人,30多年间增加了百余倍。他们利用这支军队多次血腥镇压、抢劫藏、哈萨克等族人民,还曾派兵在青南和河西围追堵截红军,赴陇东参加反共反人民战争等 ( 见马步芳镇压果洛藏族、马 步芳镇压哈萨克族、青马军河西围剿红军 ) 。 1949年青海解放前夕,青马军被人民解放军消灭 ( 见陇东战役、固关之战、兰州战役 ) 。

民国时期青海经济的主体产业是传统的农牧业,畜牧业经济占较大比重。牧场归封建领主 ( 蒙古王公、藏族千百户等 ) 占有。畜种改良与培育在一定范围开展,出现兽疫防治机构,牲畜数量最多的年份曾突破 1000 万头 ( 只 ) 。但畜牧业一直停留在靠天养畜的低水 平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农业生产水平较前有所提高,经多次举办垦荒,农田面积有所增加。1949年全省土地面积679万亩,比民国初期增加1/3强,其中水浇地面积达782940亩,比民国初期有增加。土地以封建地主占有制为主,主要耕作方式仍是“二牛抬杠”, 经营粗放,加上自然灾害和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粮食产量低,许多年份小麦、青裸等作物平均亩产不足百斤。民国时青海的植树造林成绩较为显著,但与此同时在林区实行剃头式滥伐的现象也大量存在。传统的手工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较前有所发展,出现官营工矿企业。

1930年在义源祥商号内附设了义源工厂,随后又相继开办了军械厂、印刷厂、纺织厂、火柴厂等。 后来在此基础上建成“八大工厂”等。这些厂矿有些属于传统的作坊,有些是手工工场,拥有电力机器设备的企业占少数,且规模不大,条件简陋;但它毕竟采用了比过去先进得多的技术设备,给闭塞落后的青海第一次带来了现代工业生产的新气息。在一些厂矿多少采用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劳动及货币工资制度,某些产品具有了资本主义商品的属性。民国时商业网点增多,商业资本家萌生,出现了最早的银行,金融业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局部地区公路网初步形成,小型飞机出现。自清末开办邮政,到1947年已有了自办汽车邮路。无线电台、电话装置相继出现。

民国时赋税徭役十分沉重,除农业区的田赋 ( 见民国青海田赋 ) 、牧区的草头税 ( 后改为建设费 ) 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仅可查的即达七八十种。以税为例,有地照税、契税、油粮磨税、印花税、牙税、营业税、出入山税、人口税、烟筒税、门槛税等30余种。民国时期,马步芳家族官僚资本产生并逐步发展,控制了青海全省的农业、牧业、工矿、商业、金融等各个领域,垄断了青海的经济命脉,使生产力受到严重束缚。

民国时期青海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有缓慢的发展。近代教育制度逐步确立。40年代中期,全省有初等、中等学校960所,在校学生5。4万余人。没有高等学校。学龄儿童入学率,农区约14。1%, 牧区约2。4% 。成人文盲率在90%以上。《中山周报》是青海第一家报 纸。影响较大的是《青海民国日报》。民国时出现青海最早的图书馆、电影院、广播电台,但条件都很差。1928年,西宁始设一所平民医院,后来发展到3所医院,拥有约100多张病床。农村牧区普遍缺医少药。

祁连山脉之名源自古代匈奴,在古匈奴语中,“祁连”意即“天”,祁连山因此而得名“天山”,因位于河西走廊南侧,又名南山。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是中国境内主要山脉之一。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约2062平方公里。西端在当金山口与阿尔金山脉相接。东端至黄河谷地,与秦岭、六盘山相连。长近1000千米。属褶皱断块山。最宽处在酒泉市与柴达木盆地之间,达300千米。山脉自西北至东南走向,包括大雪山、托来山、托来南山、野马南山、疏勒南山、党河南山、土尔根达坂山、柴达木山和宗务隆山。山峰多海拔4000~5000米,最高峰疏勒南山的团结峰海拔5808米。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山间谷地也在海拔3000~3500米之间。

“祁连”系匈奴语,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之意。因位于河西走廊之南,历史上亦曾叫南山,还有雪山、白山等名称。

广义的祁连山脉,是甘肃省西部和青海省东北部边境山地的总称。在青海境内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茶卡—沙珠玉盆地,黄河干流一线之北,北至省界,西起当金山口,东至青海省界。地理坐标:东经94°10'-103°04',北纬35°50‘-39°19′。狭义的祁连山是指祁连山脉最北的一支山岭。

祁连山脉在青海境内东西长870公里,南北宽100-200公里。山峰多在4500-5500米,除主峰岗则吾结海拔5808米为极高山外,多为高山。祁连山脉由一系列北西西—南东东走向的山岭组成,其间有谷地分开。广义的祁连山脉中的次级山岭,从北到南分列布。

走廊南山,因位于河西走廊之南而得名。《祁连山地质志》将冷龙岭也划归走廊南山。但多数地图和地理著作则把冷龙岭单独划出,即冷龙岭和走廊南山并列为祁连山脉的一级山岭。走廊南山在青海省境内雄踞黑河之北,北至省界;西起丰洛川源头,东至祁连县城附近,在青海省境内延伸160公里,宽10-2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在4000-4500米之间,最高峰是柴达诺山,海拔4764米。

冷龙岭,又叫老龙岭,在青海境内位于八宝河、大通河一线之北,北至青海省界,西起黑河向东延至门源县以东。在青海省境长280公里,宽30-50公里,山峰多在海拔4000-5000米,最高峰位于青石嘴以北,海拔5254米,4500以上的山峰多发育有现代冰川。

托来山,蒙古语意“有柴禾的山”。又叫木垒山。还有陶来山、托勒山、讨赖山等名称。托来山位于黑河、八宝河与托来河、大通河上游之间。东起门源县青石嘴附近,向西延至二指哈拉山口附近。在省境内长350公里,宽2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在4000至4500米,最高峰是阴凹槽黑山,海拔4849米。4500米以上的山峰,发育有少量现代冰川。山岭西北段较高,是托来山的主体部分,东南段较低叫默勒山,也叫俄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