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艾美丽长叹一声道:“早知道这样的话,费那么大劲儿干嘛?你直接说不就行了?”

“非也非也!水到方能渠成!不到最后合体关键时刻,是不能够说的!那还是违背天意,要天打五雷轰的!”

“且!真的假的!”话音刚落,天空中“卡嚓”一个大雷劈了下来!

“喂喂喂!不用这么配合我吧!真是的!”聂欢笑道:“雷公大哥,别吓唬她了!她胆子小!”

‘哈哈哈!弟妹,开个玩笑!别当真啦!“空中弹出一个雷公脸道。

“雷,雷公?还大哥?看样子是真的了!不好意思,打扰你了雷公大哥!”

“不敢当!您是尊贵的银河公主殿下!小神怎么敢当得起呢!昊天老弟,那魔王无天已经修成魔界至尊,而无法也修成了万恶凶灵之主!你肩上的担子挺重啊!小心了!有需要帮忙的时候,通知我们兄弟姐妹一声,自会前来助阵!”

聂欢扬天抱拳道:“多谢几位哥哥姐姐们给面子!他日昊天回归宇宙天庭之际,定当回报!”

“诶!这话就见外了!咱们多少年的老交情了!用不着!请我们几个老不死的喝顿酒就行了!哈哈哈哈!我去也!”声音越来越远,直到消失。。。。。。

“我们走吧!继续游玩!”聂欢笑道。

“哇!你的心好大耶老公!”艾美丽竖起大拇指到。

“一般般啦!全国第三!走啦!前面的天坛还没好好玩玩!就被这家伙搅局了!真烦人!”三人走到天坛的广场面前,这天坛太雄伟了!

“我记得关于天坛还有个传说故事的! 北京的天坛,从圜丘坛到祈谷坛,有一条长三百六十米的南北大道,叫“丹陛桥”。名字虽叫桥,可是没有桥,更没有桥翅儿,这是为什么呢?

早年间呀,听老人们讲:明朝的燕王做了永乐皇帝以后啊,决定在北京南郊兴建一座天地坛,来祭祀天地。于是就下了一道圣旨:天地坛要修成“天·地”两个境界。后来啊,祭坛修好了,永乐前来参观,只见坛的北墙是圆的,南墙那,是方的。北圆象征天“圆”,南方象征地“方”。再看坛内的大祀殿又高又大,直上云天,仿佛天上的宫阙一般,心中非常满意。但转念一想啊,又决得光有北圆南方的天地墙,高耸入云的大祀殿,而没有一条通天的大路,还是不够气派啊。于是,他又吩咐二部大臣:要在大祀殿以南,修一条天道,使皇上步步升入天庭。并且说:“限你两个月修成,到时要是修不好啊,是要拿你治罪的。”工部大臣领了皇上的口喻,心里烦的呀,不得了,他想不出修这种大路的法子,但皇上的话又是金口玉言,谁敢不听呀?于是,就把北京的建筑工匠都抓到天坛来了。他先把皇上的旨意说了一遍,叫他们在一个月内呀,将路修好。否则一律杀头。这可把工匠们难住了,这样的路见都没见过,可怎么个修法呢?

就在这时,从人堆里站出一个瘦老头儿,他不慌不忙地走到工部大臣面前,从容不迫地说:“这路我可以按期修好,但有一件:凡是跟我干活的,都得给双倍工钱。”大臣满口应承。

这瘦老头儿就是当时最有名的瓦匠师傅,他受过名师指教,不光瓦匠活样样精通,还是一个天才设计师,经他手盖起的宫殿楼阁呀,那是不计其数。北京九城的工匠师傅没有一个不敬重他的。他刚才一到这儿啊,便把周围的地形看在眼里,心中很快就形成了一个修路的方案。工匠们见是老瓦匠师傅领了头,心里也就踏实下来了。于是,从第二天开始 ,大伙就在老瓦匠的指导下,动手修这通天路了。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人们凿石的凿石,砌砖的砌砖,不到一个月的工夫啊,路就修成了。这条大路路面宽阔,气概非凡:中为“神道”,左为“御道”,右为“王道”,玉帝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整个大路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南端高三尺,北端高一丈有余。这样安排,不就象征皇帝步步升高,直达天庭了吗?

这永乐皇帝听到大臣报告完了以后啊,便急忙从皇宫赶来,他走上大路,遙望大祀殿凌空高耸,白云缭绕,开阔的大路就象一条接天的长练,从殿基一直延伸到他的脚下,他夸赞道:“这真是一条通天路啊!。”就这样,老师傅用智慧修好了天路,救了大臣和工人们的性命。

通天路是有了,可它为什么叫桥呢?那就要讲一段“鬼门关”的故事了。当年天坛里面飼养祭祀牲畜的地方啊,叫牺牲所,屠宰祭祀牲畜的地方叫宰牲亭,这两组建筑,一个在天坛的西南角,一个在东北角。要把牺牲所的牲畜赶到宰牲亭去宰杀,就必须横穿通天路。但明清皇帝都有一个规定:除了天上的飞鸟,任何地下的走兽,都不准从大路上通过,怕的是弄脏了神路,“玉帝”降罪。为此,特地在大路下面开了一条东西隧洞,与上面的大路形成交叉,故称桥。因为这个隧洞是专门赶运牲畜的过道,所以又叫“进牲门”。从进牲门过去的牲畜,不出半天时间,就全部死于血泊之中,没有一个能够生还的。因此,人们又把它叫作“鬼门关”。鬼门关里黑洞洞的,没人敢从这里穿过。人们纷纷传说,天坛鬼门关里闹妖精,经常有牛妖·羊鬼出来作祟。谁来降妖治怪呢?人们又纷纷传说,天界的张天师下界来降妖了。那么张天师怎么来到天坛的呢?

传说在王母娘娘过生日的这一天,四面八方的神仙都赶到天宫瑶池来祝寿。王母娘在瑶池摆下了“蟠桃盛会”,还叫来许多仙女跳舞助兴。这一天江西龙虎山的张天师也来祝寿,和众神仙一起喝着香喷喷的寿酒,吃着甜蜜的蟠桃,欣赏着仙娥们的翩翩起舞。一时高兴,不小心将手中的玉杯掉在地上,打的粉碎。玉帝一见大怒,立刻下令要将他推到法场剔去仙骨,斩下头颅,幸亏太上老君苦苦求情才幸免一死。

玉帝想了好一会儿,才对张天师说:“我将再一次把你贬到下界,让你到天坛鬼门关去做个镇守,你要用心将那里的群魔降服,不许他们在那里兴妖作怪,你自己也要好好修炼,将功折罪。你的任期是五百年。赶快下殿去吧!”

张天师跪在阶下叩谢了玉帝不斩之恩,又谢过了老君,便带上降妖宝剑,离开了天宫瑶池,出了南天门,下界到天坛来了,在鬼门关前用他手中的降妖宝剑,和妖魔大战了九天九夜,终于战胜了群魔。”

“欧!原来张天师是这么来的!那他现在一定是得到成仙了?”艾美丽道。

“当然了!五百年已过,他就回去复命去了!天帝原谅了他的过错,还将他的职位提升了一级,这算是因祸得福了!”

“怪不得人们都说这天坛是镇压妖魔鬼怪的神坛,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呀!”

“走吧!我们正好借助于天坛补充巨大的能量源!”三人走进天坛,坐在正中心位置,垂帘围坐,三心向天,五气朝元,三花聚顶,八方敛气,天地日月之精华尽收于心,不到半个时辰遍补充完了所有的能量!

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有垣墙两重,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天坛主要建筑在内坛的南北中轴线上,圜丘坛在南,祭天,有圜丘、皇穹宇等;祈谷坛在北,祈谷,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中间有墙相隔。两坛由一座长360米、宽近30米、南低北高的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或神道)相连。丹陛桥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内坛西墙内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外坛西墙内有神乐署、牺牲所等。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圜丘坛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圜丘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圜丘形圆象天,三层坛制,高5。17米,下层直径54。92米,上层直径23。65米,每层四面出台阶各九级。上层中心为一块圆石,外铺扇面形石块九圈,内圈九块,以九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栏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数,象征“天”数。

圜丘台面石板、拦板及各层台阶的数目均为奇数九或九的倍数。如台面石板以上层中心圆石为起点,第一圈为九块,第二圈为18块,依次周围各圈直至底层,均以九的倍数递增。各层汉白玉石栏板的数目也是如此。燔柴炉位于圜丘坛外壝内东南,座南朝北,圆筒形,绿琉璃砖砌成,其东西南三面各出台阶九级。燔柴炉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望燎仪时焚烧祭祀正位(皇天上帝)供奉物用的。

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皇穹宇由环转16根柱子支撑,外层八根檐柱,中间八根金柱,两层柱子上设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撑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天花图案为贴金二龙戏珠,藻井为金龙藻井。皇穹宇殿内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中国古建中是独一无二的。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顶,蓝琉璃瓦屋面,正面出台阶六级,饰旋子彩画,造型精巧。东殿殿内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则是夜明之神(月)、**风雷诸神神牌供奉处。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前三块石板即为“三音石”。当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只能听见一声回音;当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就可以听见两声回音;当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这就是为什么把这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的原因,也有人专门把第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

皇穹宇院落周围的圆形围墙,墙高约3。72米,厚0。9米,墙身用山东临清砖磨砖对缝,蓝琉璃筒瓦顶,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皇穹宇圆形院落的墙壁自然形成音波折射体,磨砖对缝的砌墙方式使墙体结构十分紧密,墙的表面直径651米,围墙高3。27米。当人们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后面靠近墙壁轻声讲话,虽然双方距离相距很远,但是可以非常清楚地听见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因为圆形十分光滑,对音波的折射。

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附属建筑有内外壝墙、具服台、丹陛桥,内坛墙上东南西北各设天门,西外坛墙设祈谷坛门,内坛东部有七星石。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坛为三层,高5。6米,下层直径91米,中层直径80米,上层68米;殿为圆形,高38米,直径32。7米,三重蓝琉璃瓦,圆形屋檐,攒尖顶,宝顶鎏金。

皇乾殿,坐落在祈年殿以北,祈年墙环绕的矩形院落里,由三座琉璃门与祭坛相通。

这是一座庑殿式大殿,覆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台基座。它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状象屋宇的神龛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时派官员扫尘、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礼后,由礼部尚书上香,行三跪九叩礼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员将神牌恭请至龙亭内安放,由銮仪卫的样铒抬至祈年殿内各相应神位安放,受祭,是平时供奉祈谷坛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

七十二连房,祈年殿东边在内墙东门外,有72间走廊,是祈谷寺的附属建筑。为连檐通脊式的一面暖房,北面砌砖南面安设大窗门,俗名称为“七十二连房”。长廊中部偏北,有五间“神库”,是收藏祭祀用品的库房。“神库”西面是“神厨”,祭天时,在这里制作供馔和糕点。祈谷坛的神厨、神库和宰牲亭与祈谷坛之间由长廊相连,长廊由东砖门至东北方的宰牲亭呈曲尺形,共72间,与祈年殿大小36根柱子相对应,象征七十二地煞。

祈年殿,由28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在朱红色底漆上以沥粉贴金的方法绘有精致的图案;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祈年殿中间4根“龙井柱”,象征着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根大柱比龙井柱略细,名为金柱,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层12根柱子叫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外两层柱子共24根,象征24节气。

丹陛桥,是连接祈谷坛南砖门及其南天门(成贞门)的甬道,也是连接祈坛和圜丘坛的轴线,长360米,宽30米。丹陛桥上有三条石道,中为神道,东御道,西王道,北高南低,北端高4米,南端1米,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

斋宫,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前进行斋戒的场所,位于祈谷坛内坛西南隅。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均采用绿色琉璃瓦,以两重宫墙、两道御沟围护。斋宫布局严谨,环境典雅,是中国古代祭祀斋戒建筑的代表作。无梁殿即斋宫正殿,绿琉璃瓦庑殿顶,殿内为砖券拱顶,殿前月台崇基石栏,三出陛,正阶13级,左右各15级。无梁殿是皇帝白天斋戒场所,殿内陈设朴素,明间所悬“钦若昊天”匾为乾隆皇帝御笔,表达了天子对皇天上帝的虔诚之心。南神厨院,位于圜丘东,座北朝南,院门南开,主要建筑有神库、神厨、井亭,是圜丘冬至祭天大典之前制作圜丘坛各种祭品的场所。院门外有走牲道与圜丘东棂星门相连,祭时临时搭设走牲棚以运送祭品。建筑规整庄重,是中国祭祀建筑中仅存的几座神厨之一。

神乐署,是天坛建筑之一,位于天坛西外坛,为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被誉为明清两朝最高的礼乐学府。神乐署始见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神乐观,观中殿宇众多,环境优美,开有茶肆、药铺,又称天坛道观。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神乐观名为为神乐所。乾隆十九年(1754年)定名为神乐署。天坛神乐署的正殿,原为明清两朝演习祭祀礼乐的殿宇,为歇山顶单檐古建筑,坐西向东,六楹五开间,东西向设穿堂门,殿内面积达600平方米。现开辟为“中和韶乐”展演区,举办古代祭祀乐舞展演,同时作为中和韶乐乐器钟、磬的主要展馆。

原天坛公园内有一土山位于祈谷坛内坛西南,丹陛桥西侧,对天坛的总体景观造成了极大破坏。1990年市政府组织搬走土山,恢复了斋宫与丹陛桥之间的景观联系。植物配置是天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坛坛域宽广,气势宏大,建筑集中,在主体建筑周围密植松柏,使中心祭坛苍翠环绕,形成一种庄重、肃穆、宁静、纯洁的祭坛氛围。祈年殿西柏树林西侧,是北京城最大的一片丁香林,占地6300平方米,种有丁香240丛,树龄近50年,在北京城已十分少见。天坛菊花以品种多、养护水平高闻名遐迩,著名的有“瑞雪祈年”、“丹陛金狮”等。

外坛古柏苍郁,环绕着内坛,使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宏伟。坛内还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等,充分显示出古代中国建筑工艺的发达水平。天坛公园,是中国保存下来的最大祭坛建筑群。

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均为北圆南方。当初,为了把天地的形象表现在墙上,以象征“天圆地方”之说。外坛墙的东南北三面原制无门,只西面临永定门内大街有门两座:北门是明代旧有 的,称“祈谷坛门”;南门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增建的,称“圜丘坛门”。两门均为三间拱券式,绿琉璃简瓦歇山式顶。时下的外坛北门和东门,都是1975年以后增建的。内坛中间还有一道东西向的隔墙,它算作圜丘坛的北墙。这段隔墙在两轴线部位成弧形向北凸出,绕过皇穹宇外墙而与东西内坛墙相连接,将祈谷、圜丘两坛隔成两个区域。

内坛的圜丘位南,祈谷位北,均在南北中轴线上,中间由长360米、宽30米的神道(丹陛桥)连成一个整体。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台(祭天台)、皇穹宇(奉神殿、神库与神厨、宰牲亭)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门、大祀殿(祈年殿)、东西配殿、皇乾殿、长廊(附七星石)、神库与神厨、宰牲亭等。

天坛是祈谷、圜丘两坛的总称,有两重坛墙环绕,将坛域分为内、外坛两部分,均为南方北圆。坛内祭祀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四面设门。连接两坛的的轴线,是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石台,称为“神道”又称“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桥”。它寓意着上天庭要经过漫长的道路。圜丘坛建筑群位于中轴线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圜丘坛之北是皇穹宇。祈谷坛位于中轴线的北端,主体建筑即祈年殿,坛中还有祈年门、皇乾殿、东西配殿、燔柴炉、瘗坎、砖门等建筑,附属建筑有72连房、神厨、宰牲亭等。圜丘坛、祈谷坛的附属建筑多在其东,这种布局使天坛西部坛域开阔。内坛西天门内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环绕的宫城,名“斋宫”,是皇帝祭祀把前“斋戒”期间居住的宫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