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第154章 陌上花开缓缓归(1/1)

事实证明,平安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都是需要人全力以赴的大手笔。

赵璨之前开玩笑说这两件事自己要忙“一阵子”,事实上,这些事他足足忙碌了两年多,才完成了初步的目标。

现在江南那边已经刮起了桑基鱼塘的风,毕竟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不会去考虑整个国家的粮食产量有多少,够不够吃。他们所能顾虑的,只有自己的这个小家庭。而毫无疑问,种桑养蚕顺便养鱼,要比种粮食的收入高太多,让人怎么能不眼红?

况且官府也没有阻拦,而是大力推广,大家自然觉得这肯定是好的,于是盲目跟从。

海军这边的进展比较令人揪心。因为对外打出的是捕捞珍贵海产品的口号,所以训练的地方被赵璨光明正大的放在了东南。正所谓灯下黑,齐王虽然也会让人盯着,但是心理上就不相信这里真的藏着什么秘密,所以也不太关注,正方便了赵璨。

但因为是零基础开始组建,现在的队伍跟草台班子也差不多,目前还是在训练士兵们海上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搭配上对外的那个说辞,他们与其说是“海军”,不如说是“官方捕鱼船队”。

甚至有不少海军士兵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是从渔民之中招收过来,在这上面经验丰富,如鱼得水,也在捕捞上面投入了巨大的热情。

除此之外,令赵璨哭笑不得的是,也不知道周围的渔民们是怎么得到了消息,又是怎么想的,居然慢慢的开始跟在这个“官方捕鱼船队”后面一起出海。一开始只是零星的船只,后来队伍规模越来越大,现在周围方圆数十里的渔船都有过来加入的。

反正对于绝大多数的渔民来说,他们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船上度过的,在哪里都一样。

这并不是夸张,事实上,真的有些人生下来就住在船上,在陆地上没有土地,也没有房屋,除了下船卖鱼之外,基本上不会到陆地上去。他们已经习惯了水上的生活,对于所谓“家乡”自然没什么归属感,说走就走。

毕竟对于这些靠海吃饭的人来说,安全才是最重要的。而有什么比跟着官船更让人有安全感的呢?

事实也正是如此,加入了队伍之后,在风浪来的时候,官船会组织大家结成船队一起抵抗,小型的风浪几乎都不会有什么影响和损失,大大提高了大家在海面上生存的可能,收入也比之前丰厚了。

所以到现在为之,海军做出最大的贡献,就是给朝廷上贡了不少海产。所以这两年来,皇帝的赏赐之中,金银铜之类的已经很少了,都换成了珍珠珊瑚等特产,重臣们时不时还能吃到海边送上来的新鲜海货,海参鲍鱼之类。

不过最近赵璨已经让他们逐渐增加航行的距离,并且试着绘制海图,不再跟那些民间的打渔船混在一起了。当然,留下几艘船替渔民们护航倒没有问题。

这种探索未知领域的工作总是充满了危险,所以赵璨并不着急。毕竟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若是就这么折损了,就太过可惜。通过这些工作来一点一点的磨练他们,循序渐进,将来才能得到一支精锐海军。为此即便是多花费一些时间,也十分值得。

相较而言,反倒是造船那边的进展比较快,现在已经能够造出承载数千斤的大船了。虽然对平安来说还不算特别大,但对现在的大楚来说,已经完全足够用了。

要不是有这样的船只,海军那边还真的不敢随随便便进行远洋航行。

最后便是推广优质粮种这件事。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出于保密的目的,种子已经被改良了这件事,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毕竟秘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而且最后选择的屯田地点,不出意外正是河北和西北,目前进行的只有军屯。

这样考虑有许多原因。

首先文臣和武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彼此之间虽说很多时候还是会有所联系,但毕竟不可能太过密切。

而且军中许多事情本来就在保密范围之内,再添上这个,对外说是免得被其他国家的人打探了消息去,完全不会惹来怀疑。

最后就是在西北和河北屯田这种事,以前也做过好几次。太/祖皇帝还在世的时候,因为河北和西北人烟稀少,还曾经想过要从人口稠密的江南移民过去。只不过后来发现这种做法太过劳民伤财,这才罢休。

即便如此,后来每有灾荒之年,朝廷都会召集灾民,给大片田地和粮食等补贴,组织这些灾民们到边疆去落地生根。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增加这两地的人口,从而提高土地的出产,免得拜拜空置。

即使如此,近百年过去,这个问题却依旧没有彻底得到解决。后来也有过军屯、民屯,只不过每一次都无疾而终罢了。

所以这件事突然被再次提起来,并不算突兀。

如此一来,虽然肯定会有人注意到,但只要不去深入的调查,就不怕他们看出什么来。而如果深入的去调查,是不可能丝毫不惊动朝廷这边的。到时候再设法解决,便会容易许多。

虽然一时没有办法大力推广,不过边军们所占据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大片大片荒芜的土地,而军队的人口多,又都是壮劳力,若是他们能够将这些地都开垦出来,也不容小觑。

这些事情多且杂乱,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考虑,皇帝最后都交给了赵璨来负责。

所以这两年多来,赵璨一直在忙碌,跟皇帝接触的时间也陡然增多了许多。这样子看在其他兄弟眼中,自然是无论如何不会顺眼的。但他们不是赵璨,身上没有个“生死大劫”作为豁免,所以做起事情来,难免束手束脚。

如此一来,不单是皇帝,就是许多朝臣,也开始渐渐觉得这位能够沉得下心来做事的陈王殿下是诸皇子之中最优秀的一个。

就是可惜了……

赵璨从本初殿里出来,看看外面的天色,不由加快了脚步。

他今日在殿中停留的时间太长了一点。主要是手里的事情几乎都有了初步的进展,所以需要跟皇帝汇报一番,同时也要简单的安排一下下一个阶段的工作。

这些事赵璨本人当然是可以独立完成的,但是他来向皇帝汇报,却是态度问题。

显然皇帝也对他的这种做法十分满意,今日对他说了不少推心置腹的话,甚至还指点了他许多办事的诀窍。

其中有些隐隐透露出了皇帝对自己百年之后对朝堂上的安排。

这本来不应该是说给他听的东西。

回想着今天在本初殿里发生的事,赵璨蓦然发现,原来皇帝已经老了。他开始精力不济,优柔寡断,顾念旧情,甚至有一度他的两个说法还彼此之间矛盾了。虽然只是一个小失误,而且出现了一次,但却被赵璨敏锐的捕捉到。

在皇帝巅峰时期,他是绝无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的。

赵璨近来跟他接触得多,大体上也摸到了一些皇帝的性格。他身上有身为帝王的多疑,最拿手的手段就是制衡。他甚至不会愿意臣子们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更何况是在他们面前失误?多年来他已经习惯将自己武装到最好了。

所以,发生这样的错误,虽然还微小,但赵璨已经从中嗅出了一点味道。

皇帝老了。

不过赵璨并没有打算就此做点儿什么,因为他自己,也是这个年迈的皇帝的受益人。要不是因为这样,就算是亲生父子,对方恐怕也不会容得下自己近来所做的那些事情。

不过赵璨仔细回想了一下,上辈子这时候自己的确是什么消息都没有收到的。

这也不奇怪。

上辈子他这会儿正跟其他兄弟们争得你死我活,又自认为要避着皇帝的耳目,所以自然顾不上本初殿这边究竟是个什么情况。最后真的将所有人都踩下去,说起来也有运气的成分。

因为现在赵璨知道了,他们做的所有事情,皇帝都一清二楚。

这辈子因为有皇城司在,探听消息几乎没有什么困难,虽然皇子们都做得很隐秘,但是动作却越来越大,不路出马脚是不可能的。赵璨推断,上辈子就算不是一清二楚,也知道个大概。

毕竟这些手段,当初皇帝也不是没有用过。

上辈子,他们之所以知道皇帝的身体快要不行了,是因为发生了一件事。

赵璨顶着冬日的寒风走到宫门口,整个人已经几乎冻僵了。今年的冬天似乎格外的冷,十月末时京城里竟然就已经开始下雪,这几日寒风怒号,气温似乎又下降了,地面更是被冻得十分坚硬。道路两旁都是扫在一起的厚厚积雪,上面覆着薄薄的一层冰,是昨天夜里冻上的。

出了宫门之后,便有陈王府的马车等在这里。车上燃着炭盆,厚厚的帘子一盖,狭小的车厢之中暖意融融。赵璨上了车,小福子便立刻塞过来一个暖炉,“殿下暖暖手。”

“今儿是什么日子了?”赵璨问。

“回殿下,今儿十九。再过几日就是冬至节了。”小福子道。

赵璨的眉头凝起来,片刻之后才缓缓舒展开,“回府吧。”

今日也不知道是怎么了,竟恁多感慨。或许……是因为自己很明白接下来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吧。

熙平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冬至。

皇帝要在这一天前往城外祭天。这是一年中最大的几个祭祀之一,容不得有半点疏忽,从两个月前礼部就已经开始忙碌准备了。

这两年来因为有了教育部的存在,科举相关的东西最后还是免不了慢慢移交过去,礼部越来越边缘化,不得不努力在这种日子里争取表现。在祭祀礼仪之上,更是半点都不肯放过。

所以皇帝和所有朝臣们,当日必须要步行前往城外。

天气实在天冷,偏还必须要穿着朝服,不能如平日一样披上挡风雪的大氅,身上的衣裳再厚,风一吹就凉透了。赵璨站在队伍里,只觉得自己整个人已经彻底麻木,就连往前走的脚步都完全不灵活了。

他抬眼望队伍最前面看去,眸中浮上几分隐忧。

然而祭祀一直进行得十分顺利,直到天子銮舆返回皇宫,什么都没有发生。赵璨愣了愣,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失落。

他很清楚的记得,上辈子的冬至节上,皇帝在祭天的时候晕倒了。

因为是当着那么多大臣的面,所以消息根本无法遮掩,迅速的传遍了整个京城,闹得人心惶惶,同时也免不了助长某些人的气焰。毕竟皇帝要是真的不行了,那个位置,自然就要早早准备起来了。

即便皇帝后来又苏醒过来,但却已经开始渐渐压制不住野心膨胀的儿子们,于是朝堂自然免不了陷入乱象之中。

然而即便知道这一点,赵璨也不可能阻止,更不可能提前知会皇帝,所以只能眼看着这一切发生。

但跟上辈子就截然不同的发展,却让赵璨有些发蒙。

不过,总归是好事。赵璨对自己的能力很自信,并不觉得这时候朝堂就乱起来,除了将来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稳定之外,能有什么好处。他也完全不需要浑水摸鱼。所以这样反倒很好。

然而事实证明,就算是有点儿出入,但是该发生的事情,却还是会发生的。

虽然宫里没有任何动静,但赵璨却从自己的人那里得到消息,冬至当晚宫里召了好几位太医进宫,而且切了一整夜。

是为了什么事自不必说。

这还不算,大约冬天的确是十分不宜老年人休养,进入腊月,年节的气氛渐浓的时候,寿安宫里的太后却忽然一病不起。这场病来得又急又猛,宫中甚至还没来得及传旨让诸命妇入宫侍疾,太后就薨逝了。

虽然太后曾经针对过平安,但赵璨对她却没有什么刻骨的仇恨。毕竟当初她的那些手段,一个都没有奏效。后来平安从兵仗局去了秦州,带着军功和炸药、水泥回京,瞬间变得炙手可热,接触的逐渐开始从后宫转入朝堂,太后的手就伸不过来了。

因为徐文美的事,皇帝和太后的关系始终亲近不起来,随着年纪增长,就连想要干涉一下外面的事也做不到,太后便只是个普通的老太太了。

但即使如此,她活着对于某些人来说,便是一根主心骨。

比如赵瑢。

他是郑贵妃所生,也很得皇帝宠爱,但实际上真正的靠山,算起来应该是太后。因为有她在,不管是郑家那边还是皇帝这里,都能够压得住,对赵瑢可谓是一大助力。

太后毕竟是长辈,是生母,虽然关系不算亲近,但她的话,皇帝出于孝道,不能不听。许多事情上,别人说一百句也不如她说一句。

另外皇帝对郑家究竟有没有忌惮?赵璨认为是有的。但是因为有太后在,所以只能引而不发,按兵不动。

但现在太后病逝,就等于是这座靠山倒了。

不等皇帝开口,就有不少人已经准备好,蠢蠢欲动打算对郑家伸手。毕竟这个时机太好,很可能从对方身上咬下来一大口肉。这种好机会并不多,自然要好好把握。

赵璨平静的旁观着这一切。

熙平末年的夺嫡之争,就从此刻开始,拉开序幕。

因为赵璨的低调表现,暂时并没有人针对他。虽然皇帝偶尔会召他进宫说话令人羡慕嫉妒恨,但只要想到他是个将死之人,大家也就不计较了。随着本命年接近,众人已经不再将赵璨放在心上。皇上大概也是因为这个才多亲近他一些吧?毕竟机会不多了。

要是他们知道每次赵璨进宫,皇帝都会当着他的面,将其他的儿子们骂成一坨屎,恐怕就不会这样自信了。

赵璨虽然不知道冬至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想来皇帝的身体,肯定是出问题了。他很理解皇帝现在的想法,那种从生死之间走过一遭,又逃出生天之后,又庆幸又痛恨,总想做点儿什么发泄一番的感觉,赵璨自己也曾经经历过。

所以安慰起皇帝来,简直驾轻就熟。

而这些撞到枪口上的皇子们,自然早就已经上了皇帝心里的黑名单。

他还没死呢就已经斗成这个样子,是迫不及待想要坐他这个位置吗?只要这样一想,什么父子亲情,都及不上皇位重要。

悠闲的时光一晃而过,熙平二十五年二月,春风送暖,御花园里的花终于开了许多。赵璨陪着皇帝在御花园里散步,闷了一个冬天的人看到眼前的风景,心情自然会开阔许多。太医也建议皇帝要多出门走动,身体才会更加康健。

但不知道为什么,赵璨觉得面色灰败,经过一个冬天之后看上去老了许多的皇帝站在这鲜花怒放的御花园中,忽然有些格格不入。

大概皇帝自己也察觉到了这一点,之后再去的时候,便不往有花开的地方走了。

他年纪大了,即便是看到这些生机勃勃的植物蓬勃生长,心中竟然也觉得不太高兴。

这天两人转过一条青石路,面前忽然出现了一小片郁郁葱葱的植物,看上去并不太起眼。赵璨没有见过这种植物,这时候也没有开花,所以他只是扫了一眼之后,便没有在意。

然而转头之后,却发现皇帝正盯着那株植物出神。片刻后,皇帝似乎终于回神,忽然开口问,“平安现在在什么地方?”

乍然听到这个名字从皇帝的嘴里说出来,赵璨吓了一跳。但张东远神色自然的上前道,“回避下,应该是在西南路。那边有许多小族聚居,风俗特异,平安似乎很感兴趣,已经在那里住了小半年了。”

赵璨垂下眼。看来皇帝虽然从来没有说过,但实际上对平安的行踪和动向,却是一清二楚。

皇帝点点头,叹了一口气,“这几年他不在,朕还有些不习惯。”说着又低头看了两眼,然后转身离开,走了几步又道,“平安也出去三四年,再不回来,怕是心都野了吧?”

“老奴这就命人去传旨。”张东远笑着道。

皇帝斥了一句,“大动干戈的做什么?他出去了那么久,本来也该回来了。”

“是。那老奴亲自修书一封,遣人送去。想来平安看了之后,就想回来了。”张东远又道。

皇帝点点头,转向赵璨,“朕记得你跟平安也有些交情。”

“是”赵璨道,“平安的脑筋灵活,总有些出人意料的点子,细细思量又的确具有可操作性。如此人才难得,自然印象深刻。”

皇帝便不再说什么。

赵璨回府之后,便立刻找人来问,那种植物究竟是什么。他虽然博闻强识,但毕竟这种无关的东西很少关注,自然不会知道这些,天枢道,“主子,那是虞美人。”

虞美人……赵璨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那是徐文美当年还唱戏时的花名。恐怕已经有好些年没有人提起过了吧?皇帝这是年纪大了,开始思念旧人了?

不过,在这一点上,赵璨跟皇帝的想法是一致的:平安也该回来了。

这么想着,赵璨立刻铺开纸笔,给平安写信。

虽然张东远也会写信,平安肯定会回来。但赵璨觉得,平安应该更喜欢收到自己的信才对。

只是要写些什么呢?

转头看着窗外迎风开得正好的玉兰花,赵璨微微一笑,提笔落下一行字: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